023:記錄一場毒品除罪化的公民座談會


這週一(5/21)有幸參與一場由《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和雪梨大學合辦的公民座談會,討論的主題是「政府是否應該將毒品除罪化?」(Should Government Decriminalize Drugs?)

做為一場表達「少數意見」的座談會裡,這些人成功、清晰且有力地表達他們對澳洲毒品政策的看法,裡頭有許多精彩的論點和辯論,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並大力推薦給各位。

之所以有這場座談會,源於「Australia 21」這個由前政治人物、前公職人員、知識份子與各界專家學者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在今年一月時,向吉拉德政府呼籲重新改革澳洲的毒品政策,將毒品除罪化。可惜,這項提案在今年四月時,遭到澳洲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反對。後續更有調查結果出爐,顯示在澳洲有三分之二的民眾反對將毒品除罪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雪梨晨鋒報》用了議題設定這招,將相關報導涵括在同一個專題群組內。除此之外,更引進Wikicurve這東西,讓相關的新聞事件,能以時間軸或趨勢圖的方式呈現,並邀請讀者針對該議題共同討論。

也是在這個設定下,《雪梨晨鋒報》覺得,雖然調查結果有六成民眾認為毒品不該除罪化,但仍然應該讓少數意見有發聲的管道,才辦了這場座談會,邀請除罪化團體代表、學生會代表、反毒團體代表、資深記者、戒癮治療專家,以及家長代表,共同表達他們認為政府為什麼應該或不應該將毒品除罪化。

雖然整場座談會一面倒地支持毒品除罪化,但這些代表的意見,以及與會民眾的提問,已經提出許多有力的證據、理由和論點支持除罪化的理由。而且,整個座談會從發表聲明的代表,到提問民眾,所表現出的專業、理性和論辯能力,真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首先,就我觀察,這場座談會有一個在場所有人皆同意的事實,就是反毒戰爭的政策已經失敗。

這場由美國於1961年發起的全球反毒戰爭,至今已打了五十幾年。可是,毒品供應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增加;同時,吸食人口也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在澳洲,有極高比例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多少都接觸過各式毒品。

有些人幸運沒有染上毒癮,有些人染上毒癮但順利戒除。但有更多人不僅染上毒癮,還跟著獲罪、判刑並留下犯罪紀錄,或在反覆上癮和戒除過程中,走向吸食過量死亡的道路。

這些不幸染上毒癮、留下犯罪紀錄,或最終吸食過量而死的人,有更高比例是青少年和原住民。這段經驗和記錄註定在這些人身上烙下無法抹滅的痕跡,影響了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未來學業和工作,或直接註定這些人的死亡。

因此,與談人提到,即使澳洲有六成民眾反對毒品除罪化,如果我們再針對這些反對毒品除罪化的民眾細問,應該給予這些吸食毒品和染上毒癮的人甚麼樣的懲罰時,他們不見得就會支持讓這些人坐牢並留下犯罪紀錄,而可能只是易科罰金、強制戒除和再次教育而已。

同時,讓這些染上毒癮的人進入監獄並留下記錄之後,完全無助於這些人擺脫毒癮,只是讓他們陷在毒品和監獄之間的循環。

甚至,以獲罪、判刑、坐牢與留下紀錄的方式,企圖壓制吸食人口的成長,也只是讓這些人因為承受潛在的牢獄之災,而不願在第一時間尋求家人、朋友、心理諮商專家和醫療專家的幫助,以至最終走向吸食過量而死的命運。

即使沒有任何一個家長希望看到自己小孩染上毒癮,也沒有任何一個社會期待看到吸食和染上毒品的人數持續升高,面對染上毒癮的人,社會、家人和朋友,甚至是吸食者自己,都希望他們能夠擺脫毒癮,然後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而不是如同現階段的政策,以為用強制的禁止,把這些人丟到監獄之後,問題就能解決。

而且,在現階段的毒品政策下,單純用一種對立、禁止和壓制的法規政策,根本無法根除毒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更無視於毒品在民間流通和消費的事實。當政治人物假裝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以及廣大的社會大眾和家長,都拒絕承認與談論這個既存的現象和議題,十分偽善。

事實上,如果仔細回頭看,整個西方世界的政治人物,有許多皆有接觸過毒品的經驗,只是他們幸運並沒有走上毒癮和牢獄的路。但這些人卻拒絕承認現階段的政策有任何辯論和調整的必要,這不是偽善而是甚麼?

同理,那些在年輕時期曾接觸毒品的家長,或清楚知道毒品在民間流通程度的家長,卻拒絕承認自己孩子也可能接觸毒品,甚至染上毒癮,或在接觸過程中留下犯罪紀錄。直到孩子真的走向無法控制的道路時,才驚覺為時已晚。那麼,這不是另一種偽善和鴕鳥心態嗎?

為此,這些與會代表認為,與其將毒品犯罪化,還不如將毒品除罪化。這裡,除罪化不等於合法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輕易將毒品合法化,讓它可以成為在超市都買得到的東西。相反的,這裡所謂的除罪化,是要將這個問題從犯罪和治安議題,變成一個健康和保險的議題,也就是公共衛生與社會保險制度的議題。那麼,澳洲不只可以省下許多經費,更可以將更多經費用在宣傳、教育、諮商和戒除;我們可以減輕更多青少年的負擔,可以有機會讓他們了解正確的用藥知識,讓他們更願意與父母溝通,並尋求專業的協助。

最後,座談會的與會者也提到,從現在來看,反毒戰爭不只是一場失敗的戰爭,也是一場殘酷的屠殺。美國當年一宣示反毒戰爭,墨西哥便有五萬人因此死亡,更遑論中南美洲在這五十年來因為反毒戰爭而死亡的人數。製造和販賣毒品即使不是多高尚的事,國家以反毒戰爭為名,施行真實的殺戮,更不是甚麼偉大的義舉。

以上是這場公民座談會的簡單記錄。當然,整場座談會還有許多有趣的論點、問題和現象,沒辦法在這裡詳細說明,《雪梨晨鋒報》還算有心,把這場座談會記錄下來,並放上網路供讀者觀看,有興趣的人,不只歡迎點閱這場座談會的全記錄,也可以看看他們利用Wikicurve所做的過往新聞匯整、追蹤報導和互動平台。

一、座談會全記錄
http://media.smh.com.au/news/national-news/should-the-government-decriminalise-drugs-3314805.html

二、Wikicurve
http://www.smh.com.au/national/drug-law



※後記:

可以看得出來,這場座談會的討論氛圍,跟台灣差很多。在台灣,仍普遍複製反毒戰爭的邏輯,並用「毒品」一字命名這些包括大麻、海洛因、安非他命、K他命、百解憂...等眾多藥物的總稱。甚至,我在這篇記錄中也暫時找不到更適當的字眼來描述,只能暫時複製台灣常用的「毒品」一詞。如果朋友們有更好的名稱取代「毒品」,歡迎跟我說。另外,從「毒品」一字的困擾來看,台灣現階段首先需要推動的,或許就是「毒品」一字的正名運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