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在雪梨認識中國 (壹)


掐指一算,來到澳洲竟然已經超過半年,這段時間以來,如果要問我最大的感想是甚麼的話,我想我大概會說:中國人怎麼這麼多!?在雪梨,不只路上會遇到中國人;去任何餐廳吃飯,坐桌旁的客人是中國人,甚至中國人在此地有不少人都是靠開餐廳維生;去超商或便利商店買東西,一堆店員是中國人;找房子時,不止成群中國學生跟著你找房子,也有成群中國人在這當大房東或二房東;找工作時,不止一堆中國人跟你競爭,連老闆都常常是中國人;去銀行辦事,不用驚訝,一堆中國行員在裡頭服務;想辦個手機,通訊行裡就站個中國人;在Westfield想逛個Jurlique或Aesop,櫃姐一開口就是用中文說:「需要向你介紹嗎?」;在雪梨,要能夠不跟中國人打交道,簡直是比登天還難。所以,我每每在想,當年美國記者寫了本《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描述自己抗拒MIC產品的歷程,在這裡,會不會也有人做類似的實驗,來個「沒有中國人的一年」,看自己能否避開跟中國人打交道的機會?

還好,我不算個逢中必反的人,龐大中國人在這裡,自然有它的好處和壞處,也有它對本地的衝擊和影響。我不特別想談龐大中國人社群在此的好處和壞處,我比較想說的是,過去在台灣,沒機會去對岸旅遊或工作,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識,往往來自於國民黨那套洗腦的地理和歷史教科書;再不然就是開放陸客來台之後,遠距離看著一批批團進團出的中年陸客;頂多再加上研究所時期,來學校訪問的中國學者,以及工作時遇到的中國參訪團。

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識僅止於此,除此之外,沒了。

然而,來到雪梨之後,在此,不同世代且成批的中國人,卻因緣際會地讓我稍微瞭解了「中國」和「中國人」究竟是怎麼樣。舉例來說,我慢慢可以稍微辨別出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口音差異;也從他們各自的經驗中,發現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人,在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上的不同;甚至是聽到中國人對不同區域的刻板印象,像是北京人比較怎樣怎樣,上海人比較怎樣怎樣,河南人比較怎樣怎樣,廣東人比較怎樣怎樣,東北人比較怎樣怎樣(「怎樣怎樣的部分太八卦了就自動消音,不過這些Google都搜得到,哈!」)。

簡單說,所謂的「中國人」,內部差異實在大得難以想像。不止有區域差別和貧富差別,還有世代差別。不過,畢竟局限於我個人生活經驗的關係,在這裡比較容易往來的,仍然是中國的年輕世代,也就是俗稱80後的這批人。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首先感覺到,這批留學生,已經不是十幾、二十年前聽到的那種,極度刻苦且貧窮,一間房間住七八個人的那種中國留學生。他們的生活水準跟台灣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更好;我們一般人在台灣會使用和享受的品牌和物品,他們也一樣會用;我們在台灣會看的電視節目,他們透過各種「視頻」,追得比我們還勤;還有,這批學生不知道為什麼,人手一隻iphone,比台灣還誇張。

另外,人在台灣時,常聽到台灣留學生說,他們在國外讀書時,經常得跟中國學生為了「台灣不屬於中國」這主題,爭得面紅耳赤。然而,我這半年多來,在雪梨的經驗則是,
跟這批留學生往來,他們聽到你是台灣來的,即使他們內心這樣想,他們並不會動不動就對你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有次的確遇過一個中國學生聽到我台灣來的,馬上就問我:馬英九治理的怎樣?但那人事後證明真的很瞎!)雖然我個人十分不負責任地猜想,之所以沒那麼「政治化」,是因為他們內心更想用盡各種方法在澳洲待下來?

真要提起政治議題,我遇過的中國學生,經常不約而同地對中國政府的貪腐感到不滿,對於政商關係箝制了年輕人未來發展感到失望,可是卻又很快表示,中國共產黨再怎麼爛,也沒其他能替代它的選擇。我對他們這樣的共同反應感到饒富意味,也私自猜想,或許這也是我們看到很多人願意選擇體制內改革的原因。

不過,話說到這邊似乎扯遠了。我原本其實想跟大家分享中國年輕一輩說話方式跟台灣年輕一輩說話方式的不同。看來這又莫名其妙即將變成一系列連載了......

留言

熱門文章